課程:飲食與疾病【海洋環境破壞對飲食的影響】 108 - 2

  本次演講為通識課程「飲食與疾病」與東海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誠食、好氣、靓水、共善」團隊合作,特別邀請黃宗舜講師,來課上分享有關台灣海洋環境對飲食影響的議題,藉由這個特別的機會,將海洋環境與....

專案介紹


專案名稱 : 課程:飲食與疾病【海洋環境破壞對飲食的影響】
執行單位 : 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
服務時間 : 開始日期 : 2020-05-08 ~ 結束日期 : 2020-05-08
服務場域 : 臺中市
參與人數 : 46 人

負責人 : 尚君璽 助理教授
學生助理 : 顏妏晏
校內分機 : 04-2359-0121 ~
服務類別 : 專案服務
服務屬性 : 教育輔導 主題宣導 關懷服務 生態環保
服務對象 : 兒童青少年 一般民眾

西元年度--> ----- 母計畫-->


專案簡介 :

  本次演講為通識課程「飲食與疾病」與東海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誠食、好氣、靓水、共善」團隊合作,特別邀請黃宗舜講師,來課上分享有關台灣海洋環境對飲食影響的議題,藉由這個特別的機會,將海洋環境與飲食之關聯及其相關知識分享給同學們,期望讓同學們了解海洋環境與我們飲食息息相關,藉此認識其中的重要性。

成果報告 :

  台灣捕漁業的情況,在過去六十年有過度捕撈之情形,我們從海洋取魚的速度快過牠們繁殖的速度,因此商業漁獲量正有逐年下降之情形,除此之外更是造成魚群繁衍之問題,例如鯖魚,其體型大小正在逐年下降,從原本的5、60公分下降到現在只10幾公分,專家更是擔心在未來台灣是否再也捕不到鯖魚。現在,全世界更係有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魚種被過度撈捕而徹底耗竭。

  演講一開始,講師特別提到了在台灣不能不認識的兩種魚,鯖魚及烏魚,而後續演講內容也圍繞此主題展開,從台灣漁業的歷史發展、漁船之改進、漁船改進後對台灣捕漁業之改變與影響,這些主題皆與「海洋環境對飲食影響」環環相扣。

  演講中重點介紹了鯖魚。黑潮為台灣東部帶來豐富漁業資源,而南方澳獨特的天然地形,更是讓這裡成為鯖魚的故鄉,在1970年代因為從日本引入台灣的漁法,二十年間讓鯖漁獲量提升四十倍,締造南方澳的繁榮年代,在2007年,台灣漁民更係將漁船改進,而有了俗稱三腳虎的扒網船,其大大提升了捕魚效率,而漁撈技術雖不斷演進,惟鯖魚卻也漸漸陷入生存危機。

  這次演講的第二個主角,烏魚。台灣捕烏魚已有悠久的歷史,荷蘭人治理台灣期間,以及明朝鄭成功時代即開始對烏魚單獨課稅,並設有「烏魚旗」證照制度,可知烏魚很早就被視為珍貴物產。早年漁民捕烏的方法比較簡陋,係以一種名叫「跳烏」的方式為之,隨著時代的演進,捕魚技術逐漸進步,近年來則係以巾著網為主要捕捉烏魚方式,然現今,烏魚子產業逐漸被中國壟斷,除了漏網之魚能游到台灣,已經沒有多少烏魚給台灣漁民捕捉,故台灣現今烏魚主要都係以人工養殖方式為之。

  台灣是個島嶼型國家,四面環海,海洋對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東岸的鯖魚、西岸的烏魚,皆係台灣寶貴的物產,然因為過度捕撈,鯖魚已逐漸在消失在台灣而有耗竭之危機;而烏魚因為中國大陸的介入,野生烏魚已不像以往那麼好捕捉,現今台灣主要的烏魚皆以人工養殖方式為之。海洋環境對飲食之影響,因為台灣特殊之地理地型,對我們尤為重要,這次的演講藉由飲食方面著手,讓同學們更能關注海洋環境之重大議題。

聽好故事 STORY

共好夥伴 PARTNER

本案 影音專區

本案 活動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