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名稱 : 活動:【「全球農糧體制與另類農業實踐」校外教學: 大肚山社區農場的生態與農業】
執行單位 : 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
服務時間 : 開始日期 : 2020-10-06 ~ 結束日期 : 2020-10-06
服務場域 : 臺中市
參與人數 : 61 人
負責人 : 葉守禮 兼任講師
校內分機 : 04-2359-0121 ~
服務類別 : 專案服務
服務屬性 : 社區營造
服務對象 :
西元年度--> ----- 母計畫-->
專案簡介 :
此次參訪地點是位於大肚山的社區農場。由在地的兩位老師們帶領,帶領同學們體驗農務實作,學習如何在佔地小的農地上,透過農人的巧思增加可用空間。接著進行週邊社區的導覽,瞭解當地居民生活的面貌,並且這個小農場是用何種方式成為他們當中的ㄧ份子,幫助同學思考在地創生究竟該怎麼「創」,社區怎麼「營造」。後續大家共進晚餐,所食用的食材大多是從腳下的紅土農場中出產。吃完豐盛的ㄧ餐後,一起看漂亮的夕陽下山,平安又快樂賦歸。
成果報告 :
10月6日當天下午,是一個風光明媚的日子。只知道今天守禮老師要帶我們去「戶外教學」,並不知道,也不甚在意我們到底要去哪、做什麼,只是懷抱著一顆要去玩的快樂的心,搭上遊覽車出發了!
到達位於大肚山的社區農場時,感覺有點不真實。眼前所見的和我們既定印象中農場不同,只見一大片紅紅的土壤,有農具和少量的作物覆蓋著紅土,但多數的土地都是光禿禿的。「說是農地真不好意思!現在還是一片荒原啦!」農場主人不好意思的笑著說道。他是振峰,看起來ㄧ副大學生的樣貌。他身上有種樸拙的氣質,讓他顯得十分可親。此處的紅土農場雖說是農場,但事實上佔地面積並不大,且座落於社區的旁邊。「我們在這裡弄一個農場,也會和附近的居民打打交道」小真接著說,她和振峰一同經營著這塊土地。這個尚未被命名的小片土地,仍然保留著很大一部的原始樣貌。看起來雖小,但照顧它卻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若生產作物來買賣,獲利微乎其微。
「為什麼要這麼做(在此設立一個小農場)呢?」有同學大膽的問。老師們的回答是,想要從小規模開始,嘗試友善農法的可能。也藉此能作為「進入社區」的途徑。
友善農法,意味著友善地對待土地的務農方式。不使用農藥,不用除草劑等化學製品,施肥只用天然肥,並使用友善環境的施肥方式。
老師們讓我們參與的第一件事,是要我們幫助他們把磚塊堆疊起來,搭建一個螺旋狀的立體蔡園,架成一個能增加可用空間,並且保護作物的「菜圃」。
於是在那個炎熱的午後,大家站在空曠的紅土上,一塊一塊地搬著磚頭,讓汗水滴落在腳下,共同完成了一項任務。
雖然我們去到田裡名目上是「幫忙」,事實上老師們敎會我們的更多。他們不只會在下達任務後,告訴我們怎麼施力更輕鬆有效,也跟我們介紹土壤的性質、田中的生態:土壤之所以是紅色的,是因為富含氧化鐵及氧化鋁…是岩石在溼熱氣候中風化形成的。他們也鼓勵大家別那麼認真,也看看週遭的風景吧!體現順應自然且有目的的勞動。
在親自實踐友善農法的同時,他們積極的和當地社區的人們保持聯繫,有農獲時會將食材帶去給居民們分享。家長們也會把他們的孩童帶來田中進行戶外教學或參訪,除了給予學童和自然培養情感的契機,也將「友善農法」「食農教育」帶給年輕的生命。
振峰說,希望孩子們能多來他的田裡走。 現在的孩子有太多都和自然斷連了,連坐在草地上都不, 和土地好陌生。
在進行社區的導覽時,發現當地的社區保留了許多舊式建築。當地居民的社區連帶仍然很強。我們一群學生擅闖別人的領域,在一個個好奇投射的眼光中,忙著微笑點頭致意。小真說,過往社會系的同學們,曾經來此地進行過社區營造。如今的學生身在東海,卻連附近的社區是什麼模樣都不知道,相當於把自己鎖在大學的象牙塔內。
「如何走出校園」是一個問題,但「試試看吧」才是真正跨出校園,使知識真正能發揮所用的唯一途徑!這次參訪看到了行動者們的真實樣貌,也讓我們開始思考,身為學生我們還能做什麼?我認為我們可從開始留意送進口中的食物叫什麼名字、吃起來的味道、如何來到餐桌上;減少到連鎖店消費,減少讓錢流進跨國企業、流進資本家的口袋,多多支持在地的小店家,讓金錢的流通回到社區……,在不給自己太大壓力的範圍內,做出一些小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