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名稱 : 共生環境設計導論/2558
執行單位 : 勞作教育暨社會實踐處 /
服務時間 : 開始日期 : 2024-09-12 ~ 結束日期 : 2025-01-12
服務場域 : 臺中市
參與人數 : 20 人
負責人 : 李俐慧 副教授
學生助理 : 李汶宣
校內分機 : 04-2359-0121 ~
服務類別 : 服務學習課程
服務屬性 : 社區營造
服務對象 : 兒童青少年
西元年度--> ----- 母計畫-->
專案簡介 :
「共生環境」指的是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在一種「有機的」條件下取得調和的生活環境樣態。在此背景下的地方設計師,必須站在與環環境中之人事物共生的觀點下,將「一個地方」視為一個整體的設計對象,並能在掌握該地方具有的個別問題後,提出對該地方的共生環境而言更適切的設計處方。
在邁向永續社會的目標下,探求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得以兩全的方法是當前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因此,本課程期望培養出具理解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視野,且能在生活環境的構築中思索自然與人工雙向關係的整合型設計人才。
本課程將採取田野式研究教學模式,並以實際社會場域作為議題探索對象,修課學生須自己親身面對、感受、思考現實社會正面臨之種課題的能力,進而主動關心自己生活圈中發生的具體問題,並表現行動。本學期規劃參與行動研究的場域為大肚山社區,關懷的議題為:大肚山教育創生,修課學生將透過跨領域團隊的形式,觀察場域生活的現場,在人們的生活樣態、自然環境、人工環境中,進行固有事物現象之觀察、田野現場的資訊收集、與當地生活者的互動與共鳴、田野場域之生活環境體驗等,進而建立問題意識/設定主題,資訊整合/提出假設,檢討問題解決對策,提出因應議題的設計提案,最後透過具體的形式進行實踐行動。
成果報告 :
開設於創藝院工設系三年級的選修課程《環境共生設計導論》以培養社會關懷與公共參與的公民態度與基本認知、學習田野研究方法並鍛鍊洞察問題的觀察力、建立剖析問題的歸納整合能力、培養以社會設計模式進行調查/提案/檢證之設計實踐能力、學習團隊工作之溝通/協調/合作能力做為教學目標。本課程與東海大學USR計畫「大肚山教育創生2.0」之執行單位勞作教育暨社會實踐處成為協力夥伴,導入服務學習的「準備--服務/行動--反思/檢討--慶賀/成果發表」教學概念,透過理論方法講授、專題講座、地方田野調查、泥染工藝實作、分組討論、公共策展製作等學習歷程,18位修課學生以地方設計研究團隊的形式,完成公共圖書館的地方主題策展。下學期將透過《環境共生設計實踐》課程延續本學期的成果,繼續帶領學生進行大肚山紅土的應用研究,將策展地點延伸到大肚山以外的公共圖書館,擴大公共策展的規模,以推廣大肚山紅土泥染的文化技藝,具體推動民藝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