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社會實踐資訊整合平台---羅大昱
羅大昱

羅大昱

2022年 博雅小亭服務學習


1.實現做木工的願望:
算第二次做木工(上一次是建築系1比1),但是也是第一次用圓鋸,電鑽,一開始的时候還有點笨手笨腳,但是木工工具還蠻好上手的,慢慢就越來越嫻熟,速度也越來越快——喜歡過程敲擊或鑽木頭的感覺,木頭掉在地上發出的清脆聲音,以及木屑淡淡的香味。
2.結合自己的專長,完成一個完整的案子:
預備期的時候,根據自己專業的訓練優勢,思考設計的意義。從what,why,how開始花了蠻多時間討論,選基地和地塊就,結合場地的大小和從整個中庭到一塊角落——我們在其中慢慢收斂自己的設計。
最初的設計方案,思考結合環保的寶特瓶收集,但是後來覺得那樣會單一乏味,於是改用木工共做的理念,希望透過木工共做來實現中庭空間的改變。
後來,透過大家的study,設計越來越發展到who,when,how much,我們測量基地,並透過基地建模,案例分析,各種進行建模,再討論整合方案來進行修正——對於,風,光影,動線,機能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其實那時候還是一直思考建築的事情,如何把我們專業所能夠做到極限——堅固,美觀,實用——我們用這樣的信念去不斷檢討。我查了很多木工的案例,看他如何做搭接,如何讓空間用起來舒服,如何激發大家對於它的想象。我們也用模型不斷修正和討論各自的方案,並且對於方案有所整合。到最後的階段,設計成型,大家其實都很滿意,也覺得盡力了。
3.跟豆爸一起,思考共作的意義:
“喜悅不是一時的快樂,而是不同的人一起共做所形塑出來的共同溫度,所以我們感到溫暖與喜悅。
我們期望將自己的能量貢獻在博雅的角落,藉此引發大家的討論、交流,從而開啟更多不同學習的契機。因此我們將計劃命名為喜悅的存在。”這段話是我們在過程中,一直在淬煉出來的的。
我們從一開始的以為建築做完就結束,但是後來更多思考人的意義。如何讓這個時期能夠凝聚更多的博雅人,同時對它有所認同。所以後來一直在招募學弟妹,有一些有心想要參與的,也會每次都來,我們就這樣從什麼都不會,到熟能生巧。過程中也有看到我們在做事,覺得很有興趣然後加入的博雅生,感覺他們在做的過程當中都很開心,我們合作也非常順利,疫情當中,很喜歡也很珍惜這樣的過程。
另外雖然我們出身建築系,但是實作過程中也沒有很多優勢,反而是靠夥伴的幫忙,大家一起協力完成這個案子。我們意識到,一個案子的完成,可能一開始是設計師的事,但是到了後來,越來越多人的加入,才讓設計實現,完成。
每次結束工作後,我們都會拍照以及整理心得感受。作為共同記憶的一部分,這也是大家最有成就感的時刻。看著它從有到無,從根根棍子,被裁切,組裝,打磨,上期,從豆爸手把手教學到我們獨立組裝,每一次的小小改變,都在建立我們對於小亭的自豪感。雖然過程蠻辛苦的——一次大概都要五六小時跑不掉,但是大家都樂在其中,開心揮灑汗水。我想,小亭對於我們和夥伴來說,都是一段可以持續下去的美好回憶,這就是所謂的喜悅吧!而這段記憶也是在博雅建構的,是博雅給我們的禮物,也是我們實踐博雅精神的方式。


參與專案

2022年 博雅小亭服務學習

喜悅不是一時的快樂,而是不同的人一起共做所形塑出來的共同溫度,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