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清邁兒少關懷服務隊
對解構探問的求知慾 而開啟的旅程
「為什麼你對「離別」這件事的感受沒有很強烈?難道你不會捨不得嗎?」面對離開蒙納教會感到失落已淚流滿面的善合對我說道。
我:「不知道誒,可能我相信我還會回來吧?我相信這裡會再度呼喚我的,我相信我需要這裡」。
為什麼一個學術單位需要有服務學習的設計安排?從長年被抨擊的東海勞作教育到跨國的清邁服務學習行動,一個服務學習行動對於人在行駛個人人生路徑過程中能帶來什麼影響?而非長期駐點從事助人工作的我,又是如何從短期的服務探索旅程中,找尋自我在場域中的角色定位的?
近年來,對於自我未來想要成為的角色姿態,似乎跟隨著人生探索歷程經驗逐漸清晰,然而我所嚮往成為的並非是單一職業或工作所能詮釋普世主流認知上的人生勝利組,而是具跨域、全觀視角且帶有個人核心關懷與世界共創的整全獨立個體,這樣的思想路徑轉換歷程,事實上是跟隨著「我如何的在我所經歷的碎片總和中成為我」這樣的核心探問所淬煉而成的。
「明確身份」一直是主流社會中不斷賦予、定義且強調必須擁有的個人人生指標,而從小到大我雖然在體制外相較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成長,但仍受社會整體結構脈絡的凌駕,而不時需破碎自己的真實嚮往趨近跟從。今年七月,我們在東海聯董會的支持下,有機會走入一座多數人口不具任何名利身份的國度-泰北,與當地人們一起生活工作,事實上在11天的服務旅程過後,比起給予當地具體的改變,我更多的是獲得。這是一趟在個人與群體層次上不斷穿越交織相互共創成長的旅程,每位夥伴都帶著不同的好奇、探問匯聚一同。而我,期望能在這趟旅程中找尋自己「在多重身份角色下的理想共融圖像」。
【抽離-重組】在陌生國度裡,尋找你
究竟一趟服務學習旅程最需要的是什麼?又不能缺少什麼?
在過去的個人經驗中,我參與過無數通稱「服務學習」的活動事務,也在其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從幼年參與家庭信仰的道場服侍工作、到青少年時期多次與同學自主發起的偏鄉教會服務計劃、到高中畢業後成為實驗學校服務學習課程的助理教師,穿越不同的國家城市、在不同的文化脈絡場域下工作,對我而言好似對於「服務學習」這件事在長期的探索經驗中逐漸建構出一個進入場域之後的SOP,像是面對長輩、孩童我們「應該」賦予哪些陪伴,面對環境我們「應該」擁有哪些行動目標,對於出隊服務的穿著甚至都應該有個標準,而達成這些目標後,這趟服務旅程才稱得上成功,也能因此獲得成就感。
然而這趟泰國清邁的學習之旅,事實上不斷破碎我對於「服務」的經驗投射,從旅程籌備期在教案遊戲催生之前,我們首先對於在地人文風情地貌的扎實探索;到發展過程不斷對於是否扣緊目標核心擔憂燒腦的痛苦狀態。這種將核心理念做為中心所延伸發展出來的教案、行動,是過往在設計一套服務方案的過程中缺乏的邏輯思考,而這些繁瑣歷程,卻是我們在抵達現地前很重要的基本功鍛鍊與適應,因為有行前的扎實堆疊,使得我們在現場面對許多預料之外的臨時狀況時,團隊能夠保有彈性、理性,以隨遇而安的心境解決問題且持續前進,且能夠更上一層次的感謝眼前一切的發生。這些發生也讓我決意將「應該如何才是最好」的個人執著放下,享受真實。
是我需要這裡,而不是他們需要我
為什麼不是紐約、日本?是泰國清邁?為什麼人在積極發展精緻、資本生活後,卻回頭嚮往走入原始存然、獲取非物質的超自然精神力量?
當初在看到東海海外服務行動的報名表時,對於「如何選定服務場域」的過程一直是我期望了解的,其中更深的是對「場域所能創造的功能性、影響力」的好奇。還記得來到清邁的第三天,我們帶領蒙納教會的孩子透過藝術創作,繪畫自己嚮往的未來生活樣貌時,許多人畫了金碧輝煌的高樓大廈、華麗游池,也有人嚮往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歌手,而卻有個長年生活在深山,冬天得忍受冰寒沒有熱水可以洗澡,甚至不被獲准取得國家認同身分的14歲男孩,用中文在圖畫紙上寫下:「我想做一個普通的人」。當下來自台灣的我們看似都震驚到不知該如何回饋這位孩子,事實上是對於自我生活始終無法滿足這種狀態的愧疚與反思。在21世資本主義市場的主導下,我們不斷地在不同的群體場域中追尋身份成就認同感,卻也在其中逐漸消磨失去人的內在核心本質。
過去我時常思考為什麼每當我在從事不同的行業工作時,時不時就會渴望回到服務工作的場域狀態裡,明明這些事情是極耗精神、體力的行動,但為什麼我可以做得如此爽快滿足,經過這趟服務旅程看見的我似乎越來越清晰了。原來一個能夠趨於原始真實、回歸純粹純然的內在探索空間,是我嚮往且感受到自由的狀態。且在這個空間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都以平等、謙卑的姿態相互學習,不管你是老師、牧者、孩子,都不再僅止於一個超自我狀態。
還記得在清邁的第二個晚上,經過完整兩天的共同合作經驗,有夥伴自發性提出要開啟所謂的「靠杯大會」,當中會輪流讓自願者向大家分享今天讓自己感到不爽或不舒服的人或事情,而這個遊戲的目標期望能在傾聽與尊重不同聲音的前提下真正解決問題,共同向前邁進。過程中我看見老師(帶領者)、學生隊長、成員他們在平行時空的時間軸線上,共同思考可以如何相互支持、陪伴,從過往服務行動好似一種邁向單獨自我實現的狀態,轉化爲雙向交織的多層次流動,而個體也在場域中被拆解成為大車中的輪胎、方向盤、引擎、螺絲…,在互助共好的精神指標默契下共同駕駛。
確實服務學習可以是多元沒有框架標準束縛的,從過去我跟隨著不同的人、團體執行服務方案,隨著年紀及對於自己的認識,我好似也可以慢慢的拿回那服務學習的自主權,塑造從個人關懷出發所能發展的創造與方法,而一個夠讓自己保持環繞於個人核心關懷的學習、探索可能性的空間,也是我持續進出服務學習場域的動力與原因。
這樣的看見事實上也回應出發前我對於「場域所能創造的功能性、影響力」的好奇,原來「是我需要這裡,而不是他們需要我」。
東海送給我的最後一份珍貴禮物
2023年暑假對我來說是一個既興奮又感傷的時刻,因為個人未來路徑的規劃,我即將離開東海前往臺藝大電影學系就讀,而這趟清邁兒少服務學習旅程也是我在東海所參與的最後一個計畫行動。我想誠心感謝聯董會、勞作處老師及同學夥伴們共同支持成就此次行動,事實上對於我個人而言,這趟旅程好似把我在東海所學的社會學專業及學校獨有的人文精神滋養完美融合,在過程中的對話、碰撞與突破都促成我能夠更清晰的展望注視自己在未來可以成為的整全角色姿態,這對我而言是重要的無形大禮,我會帶著它連結我的關懷繼續我的人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