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星期四)上午,臺中市龍井區龍峰國小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完工典禮」,由東海大學創意暨藝術學院羅時瑋院長及龍峰國小吳長益校長共同主持,邀請兩校師生及社區居民一起見證龍峰國小空間修建的成果。
看不見的空間--龍峰國小空間修建計畫是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彭康健老師與四位建築設計實作課老師(吳忠寛、賴人碩、陳瑞笛、王志仁),配合該校勞作教育處的服務學習方案,帶領50位學生至龍峰國小進行環境空間整修。學生分成12組,在5位老師的指導下,築構他們經過詳細觀察與分析後所選擇的場域並親手施工的實質作品,其中包括了下課等待父母的遊戲空間、可以傳聲的彩色管子等,作品有趣多元,並充分融合在校園環境中。
召集人彭康健老師表示,空間修建計畫是「對環境的省思」中所構思出來的概念,如何去挖掘出那些幾乎是平常不會注意到的角落,用「修復」的概念介入,也許是溜滑梯的下方或是一道灰色的水泥牆,大學生必須走進校園,花時間去觀察、訪談、記錄、討論,找出問題,提出構想,反覆辯證,與學校溝通,研發工法,選擇材料與估價,然後親手作工完成作品,這過程是跨領域的學習,學生要學習環境影響、了解國小教育、小學生行為及校園管理等。
參與計畫的學生約有7週時間,第1週為觀察期,包括基地及個案分析並提出可能地點;第2週為討論期,確定選擇地點,提出可行方案、向學校簡報施作位置;第3-4週為設計期,同學完成圖說與模型、並考慮材料與工法、備料與預作、向學校公告所有的設計;第5-7週為施工期,因配合小學上課,施工時間只能在下午4點過後,以及星期六日。所以在週末,同學們都通宵達旦在工作,有不少龍峰國小的學童在週末過來幫忙,附近家長也來關心,給大學生打氣。
龍峰國小吳長益校長全程參與整個過程,他說:「接觸到這個合作方案時,起初抱著這群大孩子會搞出什麼名堂的疑惑,到一步步看著他們在教授的指導下,開始默默在校園每個角落觀察構思,小組間討論激盪。在各組簡報時,看到他們搬出精心設計的模型,闡述著對空間設計的理念,還要面對教授的質問與我們校方站在學校教育經營的挑剔,真的要對這群大孩子們說聲辛苦了,當一個建築師真不容易。可是這就是一種學習,也是要讓年輕人去學習克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施作過程中看到他們挑燈夜戰、犧牲假日休息時間不停的趕工。有時放學後有國小的小學生好奇著圍過來看看這些大哥哥大姊姊在忙什麼,他們也讓這些小幫手刷刷油漆,真是一幅溫馨有趣的畫面。東海大學在大肚山上的亨德精神,重現在我們龍峰國小,我們也感謝東海的勞作教育為社會培育大學生的服務熱忱;龍峰國小因建築系的空間改造呈現美麗的新風貌,東海大學遇到龍峰國小真是一場美麗的邂逅!」
對於東海建築系學生而言,這次計畫以專業性知識學習為焦點,結合服務學習的規劃,讓學生經由服務學習的過程,不僅達到專業知識的進深學習效果,也同時滿足龍峰國小的需求。彭老師表示:「我們要改變大環境很難,但若從我們的角落做起,從小地方著手,很多的小地方加起來就是大面積了。透過這次的機會,同學們開始實踐他們所學的,並且親身動手完成,學習團隊精神以及與使用者溝通,填補了學院派最欠缺的動手與參與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