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模式的街友協力:徐敏雄老師在萬華的經驗分享(一) 109 - 1

在這樣的理念之下,徐老師在萬華辦理連結街友和社區一系列課程,包括擊鼓隊、繪畫班等,讓街友與社區居民共學,這個過程中,街友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是「同學」。有些參與課程的長輩居民回饋說,自己因為年紀大動作不....

專案介紹


專案名稱 : 社區營造模式的街友協力:徐敏雄老師在萬華的經驗分享(一)
執行單位 : 勞作教育處 /
服務時間 : 開始日期 : 2020-02-01 ~ 結束日期 : 2020-02-01
服務場域 : 臺中市
參與人數 : 20 人

負責人 :
共同負責人 : 蕭惠中 洪琪毓
校內分機 : 04-2359-0121 ~
服務類別 : 專案服務
服務屬性 : 主題宣導
服務對象 : 一般民眾

西元年度--> ----- 母計畫-->


專案簡介 :

在這樣的理念之下,徐老師在萬華辦理連結街友和社區一系列課程,包括擊鼓隊、繪畫班等,讓街友與社區居民共學,這個過程中,街友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是「同學」。有些參與課程的長輩居民回饋說,自己因為年紀大動作不靈活,不時拖累練習進度,但街友「同學們」都很有耐心地等待或協助動作較慢的長輩居民。因為扮演的「角色」不同了,新的人際互動和彼此理解的方式就會被建構出來,有些刻板印象以外的特質就有機會被看見:「街友同學」是「有耐心的」、「親切的」、「整潔的」,而不是「懶惰的」、「骯髒的」。

 

成果報告 :

驟冷的週一,東海人社團隊在台中車站附近的都市創生中心辦公室,上午九點就坐得滿滿的。除了團隊的同仁以外,還湧進了約二十位的中區場域夥伴,他們來自市府社會局、台灣喜信家庭關懷協會、台灣社區家庭關懷協會、台中街友關懷協會、台中聖心關懷協會等在地參與街友工作的公私部門;更有幾位台中女中對街友議題有興趣的同學,在開學前來到現場一同學習。而吸引他們到來的,是師大社會教育系的徐敏雄老師,他專程來到台中分享長期在萬華推動社區營造與街友協力的經驗與觀察。

徐老師一開場就先跟在場的聽眾互動,詢問大家來自哪個單位及想理解的主題,為聽眾在寒冷的天氣裡暖暖身。或許因為在場有許多第一線的社工夥伴,提出許多關於如何幫助街友的實務問題,徐老師在演講的破題就鼓勵大家自問,自己為什麼選擇涉足街友的工作?接著便從自我的人生歷程切入,敘說著什麼樣的人生體悟促成於萬華做弱勢關懷實踐的動機。並強調,先說服自己在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情,才有機會在陪伴街友的過程中促成他人的改變。

確認動機後,徐老師針對如何面對服務過程中的各種挫折,提出了三個心法給工作者們參考:(1)繼續做該做的事、(2)繼續對服務對象釋出善意,根據其回饋做工作方法上的調整、(3)不要期望短期內就能夠發生重大改變。他認為,社會工作者是陪伴者,在人生的路上與服務對象同行一段時間;社會工作者不去評斷服務對象,而是時時相信每個人都有好的動機,如果我們用對方法,就有機會陪他度過卡關的地方。

接著徐老師說明自己協力街友所採取的方法:社區營造。他強調,街友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生活狀態。每個街友在進入這樣的生活狀態而被賦予「街友」的角色之前,也幾乎都如同你我般隸屬於某個家庭、擁有工作,並鑲嵌於一定的社會網絡關係中;但在歷經波折漸失去家庭及社會支持,在個人資源有限又與既有的網絡關係崩解下,進而山窮水盡、露宿街頭。社區營造的方法,是以重建人的價值做為核心,透過新的角色經營、自我生命的敘說、建構生活方向與支持連結等,來協助街友與外界搭起橋樑。換句話說,就是協助街友成為「街友」以外的社會身份,貢獻社區、重建自己的價值,藉此進入到一個支持性的在地社會網絡當中。

在這樣的理念之下,徐老師在萬華辦理連結街友和社區一系列課程,包括擊鼓隊、繪畫班等,讓街友與社區居民共學,這個過程中,街友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是「同學」。有些參與課程的長輩居民回饋說,自己因為年紀大動作不靈活,不時拖累練習進度,但街友「同學們」都很有耐心地等待或協助動作較慢的長輩居民。因為扮演的「角色」不同了,新的人際互動和彼此理解的方式就會被建構出來,有些刻板印象以外的特質就有機會被看見:「街友同學」是「有耐心的」、「親切的」、「整潔的」,而不是「懶惰的」、「骯髒的」。徐老師指出,當一個正向的社會角色例如「同學」被賦予了之後,街友們就會去「經營」那樣的角色,因為這個新的角色是可以帶來盼望的:盼望自己可以被正向地被看見與接納,這樣的動機會促使街友主動改變自己的儀容和與他人互動的方式。同時,徐老師也觀察到一般這類課程都需要其他的誘因才有辦法吸引街友來參加,但在一段時間之後,即便沒有這些誘因,街友還是會持續參加,因為他們感覺有人可以說話商量,有「朋友」了。(待續)

撰文:蕭惠中、洪琪毓

 

 

聽好故事 STORY

共好夥伴 PARTNER

本案 影音專區

本案 活動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