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名稱 : 課程:看見東海與環境倫理【淨溪說明與ICC表格應用】
執行單位 : 勞作教育處 / 社會實踐組
服務時間 : 開始日期 : 2020-09-17 ~ 結束日期 : 2020-09-17
服務場域 : 臺中市
參與人數 : 23 人
負責人 : 卓逸民 特聘教授
校內分機 : 04-2359-0121 ~
服務類別 : 專案服務
服務屬性 : 主題宣導
服務對象 : 一般民眾
西元年度--> ----- 母計畫-->
專案簡介 :
本課程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的講師來跟大學生講解「溪流與人類行為」的關係 ,透過筏子溪淨溪操作說明讓學生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藉由ICC表格應用–透過人類行為來分類垃圾,讓學生更貼近了解個人小舉動會造成大影響。
講師帶來自溪流實地帶來的人為垃圾,讓學員實際拿起「垃圾教具」執行ICC垃圾的分類方式,更理解ICC表格應用,打破學生個人的既有想像。
成果報告 :
本次看見東海與環境倫理通識課程演講,特別邀請到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專案顧問的楊政穎講師,以「筏子溪淨溪說明與ICC表格應用」為主題,分享及介紹有關於生活垃圾及廢棄物對於溪流生態與環境的衝擊影響,更以自身清淨筏子溪所見所聞的經歷,帶領同學們看見台灣和河川溪流的美妤與哀愁,從中思考溪流與人之間彼此相互依賴生存的關係,藉以個人經驗使人們重視個人隨意丟棄垃圾的惡行,進而喚起我們關懷、愛護河川環境和生態的態度及責任,最終轉換個人心態成為淨溪推手,一起參與環境的保護者。
政穎講師也在講座中帶來自筏子溪實地撿拾的人為垃圾,讓課程參與學員拿起「垃圾教具」執行ICC垃圾的分類方式,更理解ICC表格應用,打破學生個人的既有想像。
參與課程的洪同學也回饋道:「生活中稀鬆平常的物品,當它流進河川之後,再度呈現的樣貌居然會如此不同,就以生鮮超市常見的雞蛋塑膠盒,在過往的分類習慣中屬於塑膠容器的一群,但當套用於ICC分類時它卻是屬於非食物的瓶罐與容器。且在實際操作ICC分類時,自己有機會接觸到生活事物的一小部分,卻也看不清它的原貌,當我拿起一個藍色橢圓球體時,心想這應該是小朋友亂丟的玩具!卻不料它的廬山真面目會是漁網漂浮球,感覺這堂講座徹底打破我對於河川汙染與垃圾丟棄的既有想像。」
小小的台灣島容納了約兩千三百七十萬的人口,在這個地狹人稠的土地上我們希望擁有什麼樣的生態環境?我們希望跟土地、河川溪流及海洋保有什麼樣的相處?我們有希望留給下一代的會是怎樣的台灣?對於垃圾廢棄物汙染及排放問題,作為地球公民的我們,應當要保有友善及愛護環境的意識,以及肩負解決河川汙染和各式汙染的責任。期望透過這回演講的介紹,讓同學們更加了解並關心任意丟棄廢棄物及河川生態污染的議題,讓同學們都能踏入河川溪流,成為淨溪推手,讓淨溪行動成為淨心淨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