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生態檢核教育訓練課程 in東海 112 - 1

自2022年底在COP15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通過「30X30框架」(2030年前,保護全球30%的陸地和水域)以來,世界各國政府、企業對於生態永續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台灣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方面,自2003開始政策研議,歷經各部....

專案介紹


專案名稱 : 水土保持工程生態檢核教育訓練課程 in東海
執行單位 : 理學院 / 生科系
服務時間 : 開始日期 : 2023-08-10 ~ 結束日期 : 2023-08-11
服務場域 : 臺中市
參與人數 : 20 人

負責人 : 林惠真 特聘教授兼研發長
共同負責人 : 萬育莘
校內分機 : 04-2359-0121 ~ 21206
服務類別 : 專案服務
服務屬性 : 生態環保
服務對象 :

西元年度--> ----- 母計畫-->第三期USR-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河的四校聯盟行動


專案簡介 :

自2022年底在COP15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通過「30X30框架」(2030年前,保護全球30%的陸地和水域)以來,世界各國政府、企業對於生態永續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台灣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方面,自2003開始政策研議,歷經各部門試行,逐漸擴大工程應用、技術推廣以及後續檢討,於2021年公告「生態檢核標準作業書」,走過近20個年頭,終確立生態檢核在公共工程中辦理的必要性。為避免生態專業能力不足,致檢核品質良莠不齊,辦理專業課程勢在必行。因此,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以下簡稱公會)與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攜手,在8/10-8/11舉辦「水土保持工程生態檢核教育訓練課程」,進行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落實生態友善工作擴大成效。

成果報告 :

 

兩天課程採先講授生態相關理論,後進行實務案例解釋與操作。生態學方面由台大森林系劉奇璋教授、林試所趙榮台前副所長及台大生態所李玲玲教授主講,以完整理論架構帶領學員打下紮實的基礎,自環境倫理學切入,理解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在價值、價值判斷上的差異;接著生態學的課程中依序講解生態系的結構、生態過程、生態功能與服務;最後再談保育生物學,使學員認知到HIPPO(棲地破壞、外來入侵種、污染、人口增加及土地過度利用)困境,並介紹國際新趨勢OECM「其他有效的地區保育措施」應用潛力與管理。 

第二天則是由觀察家公司資深工程經理進行實務解說,深入淺出介紹公共工程「迴避、縮小、減輕、補償」四大原則,強調保育棲地優先於保育物種,避免陷入只保護關注物種的迷思。講師以自身經驗強調,生態專業在工程四階段(1.提報2.設計3.施作4.維護)缺一不可,尤其設計階段,若對棲地物種生活史、原生植被有越詳盡的調查,日後棲地恢復的程度也將越快。課程最後是實戰演練,帶領學員利用可查閱公開資訊、資料庫與管理系統,並依照水土保持局標準作業程序填寫「生態檢核標準作業書」。

課程中提到的負面案例,絕大部分是權益關係人出於經濟利益考量,欲以工程手段改變自然地景。施作大量的水泥護岸及構造物想藉此「解決問題」,過度設計進而對環境造成強烈衝擊。在人類中心主義掛帥的情形下,忽略了生態系穩定有助於環境韌性、提供潔淨的空氣和水、並帶來氣候調節、養分循環和糧食生產的功能。因此,導入生態檢核機制,將確保工程具備生態友善對策。然而,若僅是工程從業人員具備生態專業是絕對不夠的,設計完後的施作與維護,都需要社會一同參與。而與在地社區溝通、並透過教育向年輕世代傳達專業知識,達到社會思維的轉變,也正是本計畫,將持續努力的使命! 

聽好故事 STORY

共好夥伴 PARTNER

本案 影音專區

本案 活動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