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社會實踐資訊整合平台---彭康健老師
彭康健老師

彭康健老師

建築系

建築構造(二)/2788


角落空間再造-用修復取代丟棄

彭老師多年前就在校園內進行角落空間的修復,2014年走出校園進入社區,至今已連續4年帶領學生在龍峰國小、南寮社區與天恩社區關懷協會,完成了三十餘處角落空間再造,將冷漠、單調甚至危險的空間,轉變為有利人際互動的溫暖角落。

 

從小地方著手改變大環境

問:運用建築專業進行角落空間再造的動機為何?

我們的環境有很多地方沒被看見,也許是天天走過的角落,我們漸漸失去了對環境的敏感,損毀、垃圾、野草…等,都可以視而不見。環境只是抽象的名詞,遺棄才是看不到的環境殺手。可是要改變大環境很難,但若從小地方做起,很多小地方加起來就是大面積了。另外,學生也可藉這個機會實踐他們所學,並學習團隊精神以及與使用者溝通,填補了學院派最欠缺的動手與參與的一環。

 

在現實中落實理想

問:學生從服務學習課程中學習到什麼?

與社區合作進行角落空間再造,社區夥伴就代表使用者,也就是業主代表,他們有絕對的決定權。學生做的東西很多都不成熟,他們有很好的創意,可是未必是那麼實用。在溝通過程中,業主代表會有很多意見,學生受到很多打擊,例如提案常常被拒絕、被要求修改。那怎麼辦呢?我建議學生,要嘛修改設計以符合社區需求,不然就說服他們接受你的想法。教育業主也是建築系很重要的訓練之一,因為我們是專業,業主雖是使用者,但未必有專業。學生透過這個過程,就學習到說服業主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情。

此外學生也會了解建築是一個工程,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角落,也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所以這是一個訓練學生團隊精神、尋求協助跟諮詢的機會;學生也體會到要多學習、多去問、多去看,才能落實他們的理想。

最後,我想用知識、實踐跟態度三個面向來說明。學生可以從教室、書本、媒體取得知識,可是你要踏出教室才能實踐知識。有了知識之後,實踐時才有比較大的信心跟把握;當你遇到困難時,也會懂得尋找資源。實踐之後,你就會有很真實的態度去看待專業,不是光有想法、創意而已,你會具體一點,並藉由實踐展現出創意的價值。

 

服務是一種生活態度

問:你從服務中有哪些體會或收穫?

我從大學開始,就參加很多服務活動,那時常去孤兒院、育幼院以及社區服務。服務讓我打開視野,讓我看到微薄的力量就可以服務社會,雖然一個人很有限,但一群人的力量就很大。我是一位專業建築師,在業界工作20年後才回到學校服務,大學時的服務經驗,就讓我思考如何用專業去服務社區鄰里。我認為服務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生都可做的事。


參與專案

建築構造(二)/2788

為社區改造角落空間,讓一些被閒置或凌亂的空間,透過與社區居民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