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東海暑期清邁兒少關懷服務隊
專業知識學習
1.
在設計或執行服務方案時,你認為自己運用了哪些學科知識、創新作法或過去經驗?有哪些是你在實踐中才真正理解其意義的?
我不是那種「從小愛當小老師」或「很擅長帶活動」的人。但這次在清邁的服務中,我發現我過去的很多經驗,其實慢慢拼起了一些我沒察覺到的能力。比如說,我平常在社團負責美宣,參與TEDxTaichung的接待組,那些過去我以為只是「幫忙做圖、想文案、跑現場」的經歷,在這次服務中變成我理解人與人之間溝通節奏、觀察群體反應、臨場調整語氣和互動方式的背景。
在設計教案或活動時,透過大家的討論和帶隊老師的提醒,我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是從「要教什麼」出發,而是先思考:這些孩子在什麼時候會笑?會聽不懂?會有所觸動?這些判斷不是課堂上學來的,是我在社團、各種場合裡經歷累積出來的。
此外,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判斷:我也用了一些理論知識來幫自己思考,像是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判斷。環保議題雖然重要,但不能從太抽象或太高標準的角度出發,否則很容易跟孩子的真實生活脫節。
還有一個我在實踐中才真正理解的,是「設計」這件事。在過去我負責設計過班服,我學會不是只設計出一個漂亮的東西,而是設計出一個讓別人願意穿、覺得被代表的東西。這次在清邁教學也是一樣,我不能只把一件我認為好
的事講出來,而是要設計一種方法,讓他們在生活裡真的能感覺到這件事與我有關,我願意多想一下。
我覺得我用是我一路走來累積的經驗,包括那些我曾經懷疑過、痛苦過、適應過的經歷,它們都在這次服務中某個瞬間悄悄發揮了作用。
社會議題覺察
2.
透過這次服務,你發現哪些議題?這些議題對孩子們的生活、學習和發展有什麼影響?
我看到塑膠製品的氾濫。不只是環境污染的問題,它其實已經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尤其是長期接觸塑膠的生活型態,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潛在影響。
我算是在一個注重環保的環境長大,包含家庭、學校、社團。這樣的背景讓我看到用塑膠袋裝熱湯、各種塑膠容器,這些在當地日常的生活型態,我會有一些感觸。我看過一篇《自然醫學》的研究,提到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比健康對照組高出三到六倍不只。我們吃下去的不是只是便利,而是看不到的風險。塑膠微粒不只會阻塞血管,還可能干擾內分泌、導致肥胖與代謝異常,甚至提高癌症的風險。
我自己平常也有使用環保餐盒、餐袋,但說實話,這些產品貴、又不一定好攜帶,有時候光是想要帶出門就會有點懶。那我都已經是在資源比較豐富的
城市生活了,對於生活條件相對困難的偏鄉孩子來說,真的很難用「選擇」這個詞去要求他們。
但我也覺得,意識的萌芽不一定要從行動開始,有時候只是知道「我現在用的方式,其實也有可能有其他可能」就已經是個轉變的起點了。我想,也許我們不能在一兩天的服務裡改變什麼,但我們能種下一個小小的提問:「還有其他方式嗎?」「我可以選得不一樣嗎?」
當這個提問在他們心裡發芽,說不定哪天,他們會自己去找答案。而我覺得,這樣的轉變,就是教育的意義。
公民意識培養
3.
這次在泰國清邁邊境的服務,讓你親身跨越了哪些「邊界」(例如:國界、文化、語言、社經地位、身份認同等)?在這跨越的過程中,你對身而為人的「普世價值」和「基本權利」有了什麼更深刻的體會?
在學生中心和孩子們互動的過程裡,我常常會被他們的成熟穩重嚇到,尤其是當我後來知道他們實際的年齡時,真的會感到十分驚訝。他們說話方式冷靜、有邏輯,不會鬧脾氣,也知道照顧彼此。這種心智上的早熟,讓我強烈感受到在困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是被迫提早長大的。
有些孩子是緬甸來的難民,沒有泰國的身分證,導致他們在求學和求職上都很困難;也有一些家長為了養家糊口,面對剝削者的壓榨只能默默接受。這些事情聽起來或許像新聞報導,但當我真正坐在他們旁邊、跟他們一起吃飯、一起笑,這些現實就變得非常近,也非常難受。
我記得在倒數第二天,我們到清邁大學附近的市集逛街,看著一群大學生騎著摩托車穿梭在人群中,背著書包、笑著走進店家,我突然想起學生中心的孩子們。如果一切順利,他們或許也能像那樣,自由地選擇想學的東西、想去的地方。但現在的他們,卻連「能不能繼續升學」都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事。
這讓我開始去想:「什麼是基本權利?」不是什麼無意義的問句,而是真正能夠選擇自己的人生、不被迫接受不公平待遇。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努力就可以改變命運,但其實前提是得先有選擇的條件。
我沒有辦法為他們做太多什麼,但我真的在心裡禱告,希望他們有機會,也希望這個世界能少一點讓人「只能接受」的無力感。這次的經驗讓我知道,我所習以為常的自由和機會,其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擁有的,而我未來也會更珍惜這些「被看不見但其實很重要」的東西。
個人技能發展
4.
在這次服務中,你認為自己在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解決、應變能力、領
導力、情緒管理等個人技能方面,有哪些顯著的提升或突破?請舉例說明這些技能如何在實踐中得到鍛鍊。
這次的服務經驗,讓我在很多面向的能力都有很實際的鍛鍊,特別是溝通、團隊合作與臨場應變這三項。
在團隊溝通方面,我有明顯感覺到自己變得更能清楚、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上學期我修了一門叫「有條有理的演說」的課,這次剛好是很好的實戰練習機會。活動中大家常常要快速討論決定,面對時間壓力與突發狀況,講話必須要簡潔、有重點,同時也要學會聽懂別人的立場與需求。我會開始意識到,有時候不是要努力「說服」對方,而是一起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衡點。當遇到意見不合時,我會先試著理解對方的出發點,也會反思自己是否有可以調整的地方,因為我們的目標不是贏過彼此,而是讓整個團隊變得更好。
像是有時候教案臨時需要改動,我們就要馬上討論新的流程,誰負責什麼、怎麼對外說明等等,這些都需要溝通、協調和快速的應變能力。而在這些過程中,我也學到一件事,很多時候,自己能做的就先做,例如默默把曬衣服這種小事處理好,不用等人提醒,這些看起來很小的舉動,其實會讓整個團隊的氣氛更穩定、效率更高。
另外一個我很想記錄下來的成長,是在攝影上的進步。這次我主要負責活動紀
錄,一開始其實只是拿著相機照著拍,甚至有點怕拍不好。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我越來越熟悉相機的基本功能,也開始觀察現場的光線、人物互動、情感氛圍,想著要怎麼拍出「說得出故事」的畫面。這段過程對我來說不只是技能上的學習,更是一種對細節與節奏的敏感度訓練。我從一開始只是按快門,變成會主動思考「如何拍出有意義、有故事的畫面」。
這些成長對我來說是一步一步累積來的改變。透過這次的服務,我更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其實是可以做得更好,只是以前沒有這樣的情境去練習而已。
未來應用
5.
如果明年有機會再服務一次,你期待自己會做哪些調整?
首先,我希望自己能在語言表達與文化理解上更有準備。雖然這次和孩子與教會老師的互動大多是用中文進行,但在出國的過程中,真的感受到英文的重要性。像是在市集或其他公共場合,我們還是會需要跟店家或外國人溝通。隊上有一位隊員英文非常流利,會主動幫大家點餐、與旁邊的外國人聊天,這種自然又自信的語言運用讓我很敬佩,也激發了我對語言學習更積極的動力。我希望下一次再出隊時,能用更熟練的英文參與交流,不只是能應付,而是能主動連結。
另一方面,我也期待自己在與孩子互動上能做得更深入。我個人這次的互
動比較偏向陪伴與帶活動而已,跟孩子們之間雖然有開心的交流,但我知道那種關係還停留在比較表層的階段。我沒有讓他們更了解我這個人的一些人生經歷,也還沒有走進他們的世界。下一次我想多花一點心思,在適當的時候分享自己,也更用心去傾聽,讓這樣的關係不只是短暫的互動,而是真實的連結。
我希望能試著讓孩子們產生一點心態上的轉變,不一定要大改變,但也許是開始知道自己可以「主動運用身邊的資源」來學習或嘗試。這次我觀察到,很多孩子還是習慣等著被教、等著安排,但我相信他們的能力遠超過這樣。未來我想試著用自己的經驗陪他們建立一點點「我可以自己開始」的信心與行動感。
6.
這次清邁服務經驗對你未來在學業、職涯或個人生活方面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或啟發?你打算如何將這次的學習應用到未來的行動中?
這段經歷改變了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我更珍惜自己目前所擁有的學習機會,也重新思考「我能用這些機會為誰做什麼?」未來無論在學業還是職涯選擇上,我會更注意那些在結構裡常被忽略的人,更在意我做的事是否有傳遞出希望、信念與陪伴。
我也會持續練習紀錄與觀察的能力,特別是攝影這塊,這次算是我第一次比較集中地練習「看見」與「呈現」,我希望以後能不只是紀錄畫面,而是紀錄
每個人背後真實的樣子與努力。這段服務對我來說,除了完成一段旅程,更是一個讓我內心持續發問的起點:「我還能為他們,也為我自己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