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社會實踐資訊整合平台---朱芷柔
朱芷柔

朱芷柔

社工二

2025東海暑期清邁兒少關懷服務隊


專業知識學習

  1. 在設計或執行服務方案時,你認為自己運用了哪些學科知識、創新作法或過去經驗?有哪些是你在實踐中才真正理解其意義的?

專業知識學習

在設計活動階段時,我認為我們這組的教案(乖乖洗手吃乖乖)屬於創新作法:從現有的資料裡了解到當地可能缺乏衛生觀念與世界視野拓展的問題,我們因應這兩個需求,並在侑萱的提議下,將洗手結合台灣零食文化特色。同時,也了解了對象年齡較小無法有長時間的專注力,希望教案偏向動態,剛好翊璇有音樂創作的能力,使我們以唱歌的方式,讓音樂代替沉悶的教學。而我國中時有編排全班隔宿露營舞蹈的經驗,因此將「內外工大力腕」的洗手融入歌曲動作編排,並且簡化動作使學習上更方便。

然而,即便先想了許多,原先預想與實際狀況有極大的差異,我認為自己對於語言隔閡的影響思考太少,原本我的理解是的大部分的孩子聽得懂中文,直到籌備後期與現場,才明白隔閡比想像中的大,再加上年齡層跨度大,約落在4~17歲,專注力與認知理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落差,甚至有少部分年齡層較小的小孩,泰文的詞彙量也不足,大孩子們(約15~17歲左右)的翻譯協助也不見的聽得懂,同時,現場又有不少突發狀況,因此無論是教案還是團康,在每日開會與現場臨機應變皆是一項項挑戰。

值得肯定的是大家的應變能力,以及設計活動時保有一定的彈性,使大家能夠相互支援調整,即便現場常出現混亂的情況,但大家皆能在情境裡找到解決方案,如在Maekiang村遇到停水,最後用大家現有的溼紙巾替代;發現年齡層跨度大的影響後,隔天團康時間把年紀較小的孩子分成另外一組;在蒙納帶洗手教案發現語言隔閡與雨備問題,時間不多的情況下調整了動線與活動的規劃。我想這或多或少是因為多數人皆有帶活動的經驗,再加上團隊建立與默契的快速培養,使我們能夠團結分工,甚至在反思時間後的開會,能夠積極參與,使無形中有了會議分工,而擅長總結的我也在每一個環節結束,向每一位成員核對大家討論的內容,使大家能更有效率執行活動。

也要感謝傳道們與大孩子們的協助,我不確定是否是當地平常帶活動的習慣,還是常常有外國服務隊的因素,秀惠傳道總是能把我們的話,用更詳細的泰文讓孩子們理解,其他傳道則是會在必要時用他們原有的默契管理秩序,讓活動順利進行,即便懷有身孕,卻還是願意站出來協助,這讓我感到很敬佩;當我們決定分年齡層時,傳道會安排幾個大孩子到小孩組,予以翻譯與秩序管理的協助。由於前一天才想好的做法,自願負責小小孩的我,帶起了國小國中學舞時的伸展活動與韻律遊戲,卻沒考慮到時間問題:分組前的活動時間不如自己預期的久,伸展活動也帶的比預期的快。導致於有一小段時間是大孩子主動帶活動,讓團康時間進行下去。我觀察到,大孩子們即便想參與另一組活動,卻還是積極的協助我們,在感謝之餘,很心疼這些孩子的懂事,因為我以前帶活動的經驗,並不是每個年紀稍長的孩子都願意幫忙,然而,他們卻願意協助,並一同集思廣益主動提出活動,這讓我很感動。

 

社會議題覺察

  1. 透過這次服務,你發現哪些議題?這些議題對孩子們的生活、學習和發展有什麼影響?

我認為最大的觀察是生存需求的認知,說真的這些事在過去的學涯歷程(如高中的社會科、國際新聞)裡接略知一二,但到了現場,更能感受到震撼。

由於生存需求為最基礎的層面,大部分的孩子皆希望未來能好好賺錢,因此大孩子們常面臨升學與就業的抉擇,而這樣的環境裡,他們能認識世界的管道不多,讓我詫異的是晚上的影片時間,竟然撥放AI的影片,使我有點擔心,他們對於AI真偽的判斷是否足夠?資訊量大的情況下,是否能保護好自己?

同時我也很好奇,當他們主動向我們追蹤IG,除了想繼續保持聯絡,珍惜得來不易建立起的關係,是否也是因為他們對於蒙納之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希望能透過我們看一看?但這僅是我的猜測,沒有核對到真實感受,算是這一次服務的遺憾之一。

此外,有些孩子甚至因為難民與非法入境就學的因素,限制了對於夢想的想像,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連回家也是一件可能危及性命的事,遑論繼續學習所愛的事物、出國等生存需求之上的夢想。

關於生存需求,還有一件讓我格外印象深刻的事:在Maekiang村服務時,讓我驚訝的是有些小孩連貼紙都不會使用,對比之下,收集貼紙卻是我幼稚園時的嗜好。不穩的水源與電力,似乎也說明著我的童年嗜好「貼紙」,對某些人而言是「奢侈」,這件事提醒了我,原來我的童年是如此的幸福,要更珍惜並知足擁有的一切。

教育,也是與生存需求相互影響的一大問題:自從寶翔分享了他在陪讀時間所見後,當輪到我有機會教導他們課業時,現場完全應證了他的觀察,他們學習時,似乎都是死背的方式,卻不知其含義。這或許是許多國家皆有的問題,畢竟環境皆有落差,但知識是認識世界的鑰匙之一,也是資本社會上生存的工具,因為環境導致的教育方式背向「教育的意義」使我感到相當無力。

除了上述內容,還有許多議題與生存需求相互影響,例如關於環境,我發現他們對於環保意識並不高,除了保特瓶幾乎沒有回收,而我們的認知是回收是為了永續地球資源,是為了後代的生存與永續發展,然而他們連自己的生存都是壓力,好像我們也不能要求什麼;關於毒品議題,雖然他們表示毒品已不值錢,販毒不再是賺錢的工作,但這背後的可能意思是「毒品許多人都擁有」或者「物價過高已買不起(但更核心的問題是為何而買)」;關於勞工議題,在家庭訪問時,可以得知當地果園勞工薪資不高,且有因吸入農藥導致的健康問題,使我想起《廢墟少年》一書曾有提到,有些台灣偏鄉的勞工也因市場與社會影響,面臨著一樣的問題;交通則是路面不平整與泥濘導致的安全問題,不確定這與他們未成年騎車上學的比例高是否有相關性,但道路安全和沒戴安全帽的習慣讓使我擔心他們的安全。

 

公民意識培養

  1. 這次在泰國清邁邊境的服務,讓你親身跨越了哪些「邊界」(例如:國界、文化、語言、社經地位、身份認同等)?在這跨越的過程中,你對身而為人的「普世價值」和「基本權利」有了什麼更深刻的體會?

我認為自己對於難民與貧窮議題有了更高的意識,如同上述所說,因為「生存」影響到了生活的其他層面,要翻轉階級,實在不容易,同時,也因為被迫離家,關於「身分認同」與「國籍界定」也是使他們無法享有部分基本權利的原因,使我開始反思,這些上位者憑權力而發起的戰爭,受苦的卻是一般人民。其實服務過程中,遇到的每個人都和我們一樣,只是因為戰爭等複雜因素,他們少了好多機會,徹底展現了世界的不公平。諷刺的是,現在世界仍有不少戰爭,而我們回臺灣不久後,泰國和柬埔寨也爆發了衝突。

想要分享比較微視角度的觀點,這次服務中,我與年紀較小的對象相處較多,而多數小小孩對於語言的理解與認知有限,如同前述所言,年齡較小的孩子的數量超出了我的預期,所以活動設計因語言或者認知發展,有些部分較不適用於他們,這讓我反思到了這些小孩的「表意權」,也就是CRC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在意的權利之一,我們在活動、陪讀等場合的互動,要如何讓小小孩表達自己的看法,是這次服務中給我的省思,更遑論建立溝通關係、了解他們了。所幸在部分大孩子與同工努力下,少數有孩子透過他們表達了他們的想法,反思時間透過翊璇的分享,得知了年僅四歲、且翊璇這幾天不屈不撓嘗試互動的「阿寶」許下的願望:「爸媽不要吵架、希望能常常和在市區工作的他們相聚」,這讓我深感體會到他們的懂事,也很心疼他們的處境。

再放大視野拓展到這次所有服務的人們,以鉅觀層面來說,連「生存權」都不見得穩定下,他們要如何透過「表意權」讓世界知道他們的處境呢?我不知道,我好像唯一能做的,是把故事記錄下來,讓他們說過的話留下足跡。

而這次服務裡,我認為我們還是有跨越語言隔閡的部分:在蒙納最後一晚的感恩活動結束後,孩子們給我們驚喜,表演了泰文歌曲,祝我們一路順風,即便翻譯歌詞之前我不理解含意,但表演的當下能從歌聲與表情感受到他們的真摯,這足以說明了愛可以跨越語言與國界,因此在感動驅使下,我留下了淚水,好像他們已默默地佔據了我們心中的幾分之幾。

 

個人技能發展

  1. 在這次服務中,你認為自己在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解決、應變能力、領導力、情緒管理等個人技能方面,有哪些顯著的提升或突破?請舉例說明這些技能如何在實踐中得到鍛鍊。

首先是分工的重要性與精細程度,相比後面幾天的服務,第二天第一次帶團康時,由於分工得不夠詳細,使執行團康時較為混亂,此外,還有洗碗分工,原本為各洗各的用具,卻發現耗費了不少時間,因此後面我們皆有改善,前者是無論多累,反思後的會議時間一定會協調好分工細項,後者則是輪流洗碗,並使用流水線的方式分工。

當大團康要分年齡層時,我也發生了一個失誤,由於前一晚準備小小孩的活動時,不小心找資料到太晚,導致於忘記協調夥伴支援,隔日,而活動現場的人數也比預期的多,小小孩組勢必要分兩組。感謝侑萱臨時協助,讓活動順利進行,也剛好我們兩個擅長帶領的活動不同,使小小孩輪流體驗了不一樣的團康。

服務時的手機使用也是我很重要的學習。以我過往的服務經驗,過程中不能使用手機,合照也不行。但由於語言限制,陪讀時我們用了手機當翻譯,我甚至為了讓孩子們對學習更感興趣,使用手機播放教學影片、在台灣的照片當輔助,甚至因為這次的服務是難忘的經驗,所以也破例合照了幾張。

雖然這的確幫助了溝通,但無論找資源、合照留念、分享我們的生活,手機會成為干擾源,會聽不到帶領的夥伴與老師的指示,無論是我們還是他們皆會失焦在活動上,讓我開始反思,究竟合照、分享資源使我們私心的目的,還是服務的當下他們真正需要的?

這沒有標準答案,但必須適時找到平衡點,才能展現專業度。特別感謝羽皓在開會時提醒大家,讓我有了上述的反思。因此後續幾天我的做法是能不使用就不使用,專心在每一個服務的當下,等活動告一個段落再分享。

 

未來應用

  1. 如果明年有機會再服務一次,你期待自己會做哪些調整?

在短短的一週裡,我們能做的事並不多,下列我提出幾點可以調整的地方:

  1. 經驗的傳承、田野調查、積極提問:

感謝歷屆提供的資料,以及隊長詠恩的經驗分享,使我們在籌備階段時,能夠對於蒙納有初步的認識。

這一次的服務中,我認為我們可以做的調整是把過程的挑戰、所見所聞、感受記錄下來,讓下一屆更清楚知道當地的風俗民情、服務地點周遭環境、資源、服務對象的狀況、年齡、需求,讓教案團康更貼合當地情況。

此外,經驗分享時,或許可以不僅是說明會或培訓營分享,若最後大家都不便參與第二次,希望大家能夠與下一屆有聯絡方式,如開會時當顧問(各組至少有一個)、參與方案發表等活動給予建議與協助,讓討論的當下更能提供立即性的意見。

  1. 「服務對象年齡層廣」與「當地的童謠與遊戲」:

這次我們是採用分年齡層的方式處理,帶較不需要語言壓力的123木頭人、老鷹抓小雞、韻律活動,以及大孩子教導的當地的團康遊戲與童謠

由於是臨時動議,即便具有一定的成效,依舊有許多改善空間,期待下一屆能考量此問題。

此外,蒙納教會的傳道,似乎平常有與孩子們建立「默契」,亦有當地「童謠」、「團康遊戲」,若有需要,可以請教傳道,使與孩子們更快速建立關係,讓後續教案與活動更順利執行。

  1. 寓教於樂,讓孩子對學習較不排斥

當地的硬體設備有限,但我們發現多數的孩子有手機,這此的服務中,恩締有推薦遊戲與學英文並用的免費軟體,讓孩子們知道手機也能當學習的工具。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沒辦法讓他們愛上學習,但或許未來可以設計寓教於樂的學科活動,並嘗試看看能否藉由傳道與當地的教材與老師合作,讓他們在學習中能夠玩樂。

但這是難度極高的想法,礙於孩子們年齡差與語言差異,不確定能否執行,若有難處或許也可以藉由認識泰國、台灣之間的文化差異,甚至是緬甸,作為折衷方案,讓他們認識自己的生長的土地,也可以認識我們,這次我們是從零食介入,期待下一屆的作法。

  1. 自我認同

經由這次的經驗,我覺得「這就是我」教案,由於認知上的發展與語言理解的需求,雖然給Maekiang村孩子有塗鴉美勞的體驗,也是拓展視野的方法,但我認為這更適合給蒙納的青春期的大孩子,這是青少年階段的重要發展。

但這又回到把年齡層分開的問題了,若未來要執行類似的教案,期待大家如何像我們一樣努力克服各種挑戰。

 

6.這次清邁服務經驗對你未來在學業、職涯或個人生活方面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或啟發?你打算如何將這次的學習應用到未來的行動中?

(1)顧好身體才能服務與玩樂並施:

或許是期末壓力的因素,從出發前兩週開始,我重感冒,每天都沒睡好,其實差一點沒辦法參與本次的活動。雖然我不是基督教,但可能是主的協助,使我在蒙納服務時奇蹟似的恢復健康,讓我能服務順利,感謝主。

但下山後,又開始身體不適,導致難以有心思體驗旅遊行程、拍照,其實我也想和大家一樣拍美照、打卡、吃宵夜,因此這次經驗警惕我,無論如何健康是最重要的序位,才能在旅途中盡量不留下遺憾。

(2) 回歸初衷:

對於華新街(緬甸街)的好奇,是我報名服務的初衷,我想要整理在蒙納服務的所見所聞,並再訪找當地機構做詢問,想要更加了解住在同一個行政區的人們的故事,並化解文化差異帶來的歧見。

(3) 社區工作的實踐

身為社工系的學生,我發覺我們這次的服務,與社區工作有幾分相像,差別在於我們沒有蹲點、足夠時間的田野調查、與政府合作、讓居民主動參與營造、有系統性的長期發展。目前還察覺不到對未來職涯的關聯,但是這次的家訪與空間改善,使我願意更有耐心的去聆聽每一戶的故事與需求,同時也有了粉刷籃球場的經驗。不知道何時會用到這次的經驗與所學,但我相信這段旅途是一份禮物,我可以在任何時候打開它,並感謝這一切的發生。

 


參與專案

2025東海暑期清邁兒少關懷服務隊

Service 我們的服務活動, Meaningful 不僅有意義, Interesting 且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