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土:高中生人文、社會、環權工作坊】 107 - 2

  為什麼會舉辦「土:高中生人文、社會、環權工作坊」。當初有一群中部地區的高中生,因為參與反空污青年大平台,參加台中的反空污大遊行,推動反空污校園倡議而開始接觸環境運動。參加過環境權保障....

專案介紹


專案名稱 : 活動:【土:高中生人文、社會、環權工作坊】
執行單位 : 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
服務時間 : 開始日期 : 2018-07-23 ~ 結束日期 : 2018-07-26
服務場域 : 臺中市
參與人數 : 40 人

負責人 : 尚君璽 助理教授
校內分機 : 04-2359-0121 ~
服務類別 : 專案服務
服務屬性 : 主題宣導
服務對象 :

西元年度--> ----- 母計畫-->


專案簡介 :

 

為什麼會舉辦「土:高中生人文、社會、環權工作坊」。當初有一群中部地區的高中生,因為參與反空污青年大平台,參加台中的反空污大遊行,推動反空污校園倡議而開始接觸環境運動。參加過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在今年二月舉辦的營隊之後,希望能讓人文社會與環境保護的關懷,在更多高中生的心中萌芽、滋長,因此提議推動這個工作坊。

成果報告 :

 

工作坊的第一堂課,邀請到知名的台灣文學與歷史研究學者,東華大學華文學系副教授楊翠老師,跟同學們分享歷史、人權,以及轉型正義的課題。楊翠老師同時也是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委員,楊翠老師重新審視人權的意義與價值,從守護人權與民主價值的角度出發,突顯出轉型正義背後的人權價值以及對於歷史和社會的重大意義。

同學們在課程的最後踴躍舉手發問,楊翠老師也一一親切的回答,課程結束後,同學們還紛紛上前請老師簽名並分別與老師合照留念。

工作坊的第二堂課,邀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傅玲靜老師,跟同學們分享環境權、法律與正義的議題。

傅玲靜老師條理分明地說明了人權保障的三個層次的演進,第一代人權包括自由權、平等權、參政權等古典的人權概念,第二代人權主要的發展則是社會權概念的導入,第三代人權則是一種複合式的權力概念,包含和平權、環境權等等。進一步,傅老師解釋了環境權保障的三大內涵:環境資訊的透明取得權、環境決策的公共參與權,以及司法救濟的取得與近用的權利。

傅老師這次演講也特地帶來環境法律人協會主編的新書《抗爭:從街頭到法院的十個還境運動》,讓同學們有獎徵答,讓問答的氣氛更加熱烈。

工作坊的第三堂課邀請到長期投入在民俗文化田野研究的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執行長溫宗翰老師,跟大家分享實地田野調查當中,訪談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溫宗翰老師強調,田野實地研究的方法在人類學方法論上是一門複雜的學問,至少要用一個學期的時間才能完整介紹,因此這堂課程只是針對當中的訪談這個環節進行初步的介紹,作為一個入門。溫老師指出,田野調查當中,田野倫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選擇田野場域是一件嚴肅的工作,因為一旦踏入田野,就要面對與當地報導人,也就是田野對象,之間的關係,如何避免誤觸關係地雷,或是一種蜻蜓點水式的消費關係,需要嚴肅去思考與面對。接著,溫宗翰老師以生動有趣的口吻與案例,說明了田野訪談的基本要點,讓同學們對於進入在地訪談有了初步的理解與想像。

第二天的第一堂課,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發起人賴偉傑常務理事帶來的「重新認識環境/運動」課程,賴偉傑老師準備了豐富的簡報資料,全面性地介紹了台灣戰後的歷史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因為這樣的發展過程所對應的環境運動的變遷,讓同學們瞭解到原來環境運動與整體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結構性關係。

接著,則是沃草負責人林祖儀帶來的新媒體課程,林祖儀老師跟大家分享了沃草創立的歷程與精彩的作品,透過這個過程讓大家知道新媒體在經營與操作上的特點以及獨特的影響力。

再來,則是台灣推動公共電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目前任教於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的管中祥副教授為大家帶來的媒體識讀課程,教過的學生們目前已經廣布在各個重要的傳播媒體崗位上的管中祥老師,透過一個又一個生動有趣的新聞案例,向同學們說明新聞的報導與產製過程當中,有可能影響新聞內容與品質的各種因素,包括新聞從業人員的勞動條件、廣告主的干預,媒體內部權力關係的制約,新聞工作者的立場與意識形態,商業市場、國際資本等外部因素的介入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媒體的亂象背後,其實包含有各種的結構性因素需要被釐清與解決。

第三天的課程,則是同學們期待的田野參訪,同學們來到中部科學園區第三期的所在地后里,踏查當地農民賴以灌溉的水圳與溝渠,還有附近的鯉魚潭水庫以及農民的果園,並且與后里的農民座談,瞭解當地農民遇到的污染與現實困境。

晚上,則是邀請到金曲獎入圍的創作者,農村武裝青年的主唱江育達(阿達),分享其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於公共議題的思考,同時也帶來他創作的歌曲與大家分享。

第四天課程則是邀請到大台中空污調查計畫的計畫主持人李杰穎老師跟大家分享「空污議題的社會學想像」,李老師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引發大家反思空污背後的社會經濟根源。

最後一堂課,則是邀請到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的施佳良博士跟大家分享環境議題的公共參與,如何透過審議民主的方式來促進多元對話。施佳良老師同時藉由如果自己的家鄉周邊有一個重大污染源,要如何爭取社區知情權,要求對方公開污染資訊,進而促成公民參與環境監督為主題,讓同學們討論對話,提出各種對策。同學們也紛紛提出各種意見構想與老師對話,討論十分踴躍。

工作坊的最後,綜合座談當中,同學們分享這四天來參與的心得與感受,為這四天的活動畫下美麗的句點。

聽好故事 STORY

共好夥伴 PARTNER

本案 影音專區

本案 活動相簿